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娱乐频道: 《因法之名》还原人性 赵冬苓:增进观众对法治的信心

娱乐频道
娱乐新闻 
《因法之名》还原人性 赵冬苓:增进观众对法治的信心
Apr 26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因法之名》,与以往的同类型题材不同,这部法治剧没有讲述典型的善恶对抗。虽然是冤案的制造者,但剧作没有将他们塑造成反派,而是探讨了形成冤案的最根本原因——司法制度和法治观念。对此,编剧赵冬苓表示:"人性本善,我不想用'哗众取宠'的方式博得喝彩,'无底线'地夸大人性之恶并不是现实主义。"

没有故意"抹黑"也不刻意"颂扬"

从业近30年来,赵冬苓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佳作,其中《激情辩护》《上学路上》《中国地》《红高粱》等作品多次荣获华表奖、飞天奖、金鸡奖、白玉兰奖等最佳编剧奖。几乎很少有编剧能够像赵冬苓一样,每一部作品都能引发社会思考和热议。其实赵冬苓与"法律"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作品《猎狐》《冷案》《因法之名》还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诸多议案无一不是围绕"法律"而展开的。

《因法之名》根据真实案件改编,讲述了部队转业的刑警葛大杰(李幼斌 饰)因好友在追捕嫌犯时不幸殉职牺牲、因"怒"生"错"、间接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碍于当时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即便心怀疑问的检察官邹雄(张丰毅 饰)也只得妥协现实,时隔多年后,在新生代检察官邹桐(李小冉 饰)与律师陈硕(王骁 饰)的共同努力下,多年冤案最终沉冤昭雪的故事。由于题材的特殊性,要保证剧本的真实和严谨性,在创作剧本之初,为了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法律细节,赵冬苓深入司法机关学习了解内部设置和工作流程,"检察院会对我的写作工作进行层层把关和指导。"她表示,"当时得到的更改意见足足有几页纸之多,我全部熟记于心。"《因法之名》中所有"罪行"与"处理"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条款。

前期深入的调研和体验也给赵冬苓带来了灵感启发,冤错案件的产生可能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归结于某个人的功或过,所以在《因法之名》中,赵冬苓并没有故意"抹黑",也没有刻意"颂扬"。在创作之初,也曾有人给她提议:把人写得越坏越好,而且要体现恶有恶报,这样才能给观众提供一个宣泄的途径从而带来热度,一个十足的"恶人"或许会引发"众人讨伐"。但在赵冬苓看来,还原真实的人性才是创作之本,"人性本善,我不想用'哗众取宠'的方式博得喝彩,这样做不严肃也不负责任。"

关注案情影响下的情感和生活

《因法之名》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有着善良也隐藏着私心和利欲。无论是最开始财迷心窍后又被"情"感化义务为受害人辩护的律师陈硕,还是因嫉妒隐藏指纹间接导致冤案产生、却又备受内心折磨投案自首的痕检员陈谦和,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时隔二十年,当陈谦和从抽屉中拿出当年隐藏的手写报告时,尽管纸张早已发黄,圆珠笔墨浸入纸间连字迹都开始模糊了,而他却一直保留没有销毁证据",这是在她写作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

《因法之名》着眼于还原社会真相与人性,赵冬苓更关注每个人在冤假错案影响下的情感与生活。在公平正义来临之时,沉冤昭雪之日,即便法律层面的纠错已经完成了,但对每个人良知、心灵和精神的拷问才刚刚开始。这也正是在赵冬苓笔下被刻画得最为生动的部分,"有些伤害是永远无法被治愈的,一件冤假错案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国家在进步,司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赵冬苓指出,随着《刑事诉讼法》的完善,错案比例逐年下降,《因法之名》不仅展现了当代公、检、法机关敢于直面曾经错误推翻冤假错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同时也记录着国家司法从有罪推定进入到疑罪从无的进步历程,"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中国的进步需要依靠法治。"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冤假错案的纠正平反,增强老百姓对于法治的信心与信仰,这也是创作《因法之名》的初衷与动力。

本报记者 邱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