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理论频道: 刘余莉:借鉴传统文化 办好思政课

理论频道
理论新闻 
刘余莉:借鉴传统文化 办好思政课
Apr 10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刘余莉

讲座地点:人民网二号演播厅

讲座要点:

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思政课

如何办好思政课

实录全文:

人民网的网友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借鉴传统文化,办好思政课。

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思政课,以及如何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办好思政课。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思政课。

早在《礼记·学记》上就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说,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教"?在《礼记·学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善良的方面不断地增长,而过失得以挽救。长善就是立德,救失就是树人。所以,"长善救失"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而思政课恰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和古代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相比,现代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现代教育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基本上看不到,即使有,也没有能够深入人心。我们可以把人才分成四个等级:有德有才是"正品",一个人又有德行又有才能,这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有德无才是"次品",一个人有德行,才能不够,我们培养他一下,还可以用,不至于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有才无德是"毒品",一个人很有才能没有德行,那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甚至也被称为是"危险品"。最后,无才无德是"废品"。当然,这样的人比较少。所以,立德树人的任务非常重要。

在《孔子家语》中也有形象的比喻,"故弓调而后求劲焉",弓必须调整好了才求它是一把强弓,如果这个弓很强劲有力,但是没有把准心调好,可能伤到自己。"马服而后求良焉",马虽然是良马,但是没有驯服,那也可能把主人给摔下来摔伤。"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悫"就是诚实恭谨的意思。一个士人必须首先具有诚实恭谨的品德,然后才求他有才能。"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也",一个人没有诚实恭谨等道德品质,但是多才多艺,能力很强,这样的人就像豺狼一样不可靠近,不可接近。这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一个人有才能有技术有专业,但是没有德行的人,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孟子也曾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在《群书治要·孙卿子》中这样说到,"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这告诉我们,法律监督机制等等是治理的开端和凭依,但是君子是制定法律制度的人。所以,好的、公平正义的制度,必须得具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制定得出来。即使好的制度制定出来了,在推行的时候,也必须得具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够把它推行好。

老子就说,如果我们忽视了人的道德,只是注重这些制度建设,会出现什么问题?那就是"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我们虽然把这些法律制度、条款设计得非常严密、非常具体,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安定和谐,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依然众多。

孔子在《论语》中也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我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政令条款,用这些来引导人们,他们触犯了政令条款就给以刑罚的处罚,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人们因为惧怕处罚,免于去做坏事,但是没有羞耻心,甚至仍然想方设法的做坏事,免于法律的制裁,还以自己能够钻法律的空子而沾沾自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我们看到,在当代西方社会出现了很多的"反社会行为",出现了很多没有触犯法律的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没有达到法律制裁的标准,但是已经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些问题仅仅靠严苛的法律是不足以解决好的。"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无论对于西方还是对于中国,都是普遍适用的。西方国家并没有忽视道德教育,没有忽视立德树人,只不过这个任务是由教会来教导的。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不同的,它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是通过伦理道德的教育,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可以说,通过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这就告诉我们,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政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

在《群书治要·尸子》上也做了这样的比喻:假设你们家的房子着火了,有人把火帮你扑灭,那你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其实很早就提醒你,说你要把房的烟囱做好,把墙的缝隙涂好,这样做了,终身没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现在被关进了监狱,如果有人进入监狱把他救出来,使他免于牢狱之宰,他们全家族的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教导人仁义慈悌的道理的人,如果人们按照他的教诲去做, 保证终生可以免于牢狱之宰,但是却没有人对他感恩戴德。("屋焚而人救之,则知德之。年老者,使涂隙戒突,故终身无失火之患,而不知德也;入于囹圄,解于患难者,则三族德之,教之以仁义慈悌,则终身无患而莫之德。")

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首先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尊重从事道德教育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人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道理。《群书治要·汉书》上记载,"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古代的圣王,均是把教化人心作为最重要任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在国家的国都设立太学,在乡镇设立庠序,也就是乡间的学校,这些学校教导人们什么道理?"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换句话,都是伦理道德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立德树人。它的结果是什么?"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结果是,它的刑罚很轻,但是没有人作奸犯科,这是因为教化很盛行,社会风气很淳厚、很善良的原因。由此可见,如果把立德树人的教育做好了,国家的治理就会得心应手。

在《群书治要·汉书》上还记载着古代对于太子的教育:"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周成王年纪尚幼的时候,就给他选了三个老师,一个是太保,太保是做什么的呢?"保,保其身体",就是让他身心健康。太傅,"傅,傅之德义",太傅的作用就是给他以道德伦理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太师,"师,导之教训",就是给他一些治国平天下的训导。这实际上就是说,在一个学校里应该设三种职位,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还要给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我们现在的学校,仅仅是在"导之教训"方面起到了作用,承担了责任,在保身体、傅德艺这方面还很欠缺。特别是思政课,长期以来一直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必要"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把思政课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的原因。这要求我们,要从治国理念的高度来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办好思政课确实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如何办好思政课,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 孝敬为本。要办好思政课,首先要遵循规律,那就是孝敬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换句话说,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应忠于民族、国家,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样的人才,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把自己的情怀放在国家、民族的复兴之上。那应该怎么样培养呢?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律,正如《大学》上所说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先后的次序,这个先后次序把握了,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古人有句话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中国历史上忠臣层出不穷,民族英雄代代都有。中国人是怎么样培养出这些忠臣的?培养忠臣要从培养孝子来做起。《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个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由孝这个根本所产生的。

对于"孝"这个字,我们不能把它简单来理解,这是关系到治国平天下的一个大问题。"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中国人在竖的方面讲,对父母的孝,然后又把孝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横的方面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这种兄弟的友悌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孝悌做好了,横的方面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竖的方面的伦理关系也就处理好了。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对父母亲的关爱推而广之,来关爱广大的民众,再把对民众的仁爱之心推而广之,推及到万事万物身上。张载也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伙伴。这种伦理关系,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都处理好了。

第二,文化为要。什么是"文化"?"文"是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的意思,"化"是人受教而变化,本义是"教行"的意思。也就是说,人接受教诲之后,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都起了很多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化"。"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中国人经常说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读书志在圣贤,而不是像现在读书贵在赚钱。"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为什么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了?因为古代的文献典籍,全都记载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个人经常读这些圣贤书,他的仁爱、仁义、忠恕的精神就会提起。

怎么样才叫读书?古人说,如果读《论语》,没有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语》就是未曾读。圣贤之书是教人识义礼之道,而不是为了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立的,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换句话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读书人有志于求道,治国平天下,但是还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这个人就不足一提了,不足给他谈大道了。作为读书人,读了这句话就知道应该志存高远、襟怀天下、心系苍生,而不是比吃比穿,担心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这些而忧虑。

读了这样的书,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这些问题,如果有,就要加以改变,这才叫变化气质,转恶为善,这才是文化。如果读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把这首诗倒背如流,考试默写出来,但是和自己为人处事毫不相关,吃饭的时候还把白花花的馒头、米饭扔的到处都是,这就是有知识没有文化。我们要通过学习古代的经典还有礼乐,来培养起一个人的文质彬彬,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以文化为要。像《礼记》上也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字、文章、礼乐、曲调都起到了教化人心的作用。所以,古人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第三,身教为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说明,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老师能够身体力行,这些道德教诲的理念能够正人先正己。

正像《周易》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古人也说,"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老师啊、老师,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因为老师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命运。在《说文解字》上用一句话把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的途径为我们揭示出来了,那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在学校,这个"上"就是老师,老师怎么做,学生看了怎么效仿,这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

思政课的老师必须重视这一点,知道"言教者讼,身教者从"的道理。我们只是讲得很好,用言语去教导人们,人们会给你起争讼,因为你自己没有做到。如果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做到了,那再讲出来,才很有说服力,大家都会跟从。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要求,政治理论课的老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样才能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好。

这就是我们今天和各位网友分享的内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