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11月到2018年1月,我在宁夏西海固开展驻村扶贫。这儿山套着山,路窄沟深,村子就藏在山涧里。这儿的水金贵,只能靠天吃饭。与村民同吃同住这几年,每家每户的情况,在我心里都有一本账,老百姓把咱当成了亲人,我也把这里当作了第二故乡。
"村子交通闭塞,一条烂泥河挡住了出路,车进不来,物资甚至都要靠人背驴驮。"还记得刚来红太村时,跟当地村民了解情况,几句话就提到了架桥修路的难题。原来,能修一座桥是这里很多人的心愿。说干就干,2015年底我们协调交通部门投资460万元建设了红太桥。大桥建成通车那天,鞭炮声响彻了整个村庄。老百姓衷心地点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工作也顺势打开了局面。
但是,驻村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不是所有事情都像架桥这般立竿见影。刚驻村时,村两委班子有名无实。怎么办?党建必须强起来,班子必须建起来。怎么干?让党员干部带头,努力让老百姓满意。我们坚持"信息上墙"、村务公开,让村里的事情村民自己说了算,不搞"暗箱操作",做好村民低保、两险收缴、退耕还林款发放等工作。这正应了老百姓的心愿,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后来,红太村评上了县级文明村,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有了干事创业的队伍,干好事、干实事就有了更坚强的带头人。红太村产业单一,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我们通过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开展培训、政策资金倾斜等举措,帮助大家发展黄牛养殖、西芹种植等优势特色产业。不仅如此,我们利用春节返乡的时间窗口,和回乡青年坐下来谈心,请一批"乡贤"能人回到村里,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致富。驻村帮扶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富起来。老百姓满不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也是我们参照的准绳。政策有了,人气旺了,信心足了,发展的势头就能一往无前。
回想过去这几年的驻村岁月,有困难,也会感到劳累。但是,这样的经历却非常宝贵。因为在那里,让我懂得了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的工作要领,让我知道如何跟最亲切的群众打交道,让我体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磅礴力量。只要让老百姓满意,驻村工作就能凿开一条路,打开一片天。
(作者为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宁夏希望工程办公室干部,本报记者禹丽敏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6日 05 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